近日,以“发挥行业协会新动能 助力垃圾分类新时尚”为主题的“2023垃圾分类高峰论坛”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。论坛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(以下简称为“中环协”)主办、中环协垃圾分类专业委员会承办。来自全国各地垃圾分类管理部门,各省环卫协、学会相关负责人以及行业专家学者、企业代表近600人到场参会。
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经验
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副主任郑文宇受邀出席论坛,向现场的垃圾分类工作者分享了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经验,并与参会人员深度探讨和交流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模式。
论坛上,大家围绕垃圾分类有关制度政策标准、典型实践经验和工作模式,结合一网统管、两网融合等科技赋能热点开展交流,并组织分论坛研讨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
在本届“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”活动中
厦门市入选了两个垃圾分类经典案例
其一是“2022年最美垃圾分类投放点”
另一个便是在本次论坛上分享的
“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”
完善低值回收体系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
厦门从2020年开始积极探索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方案,发布了《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》,2021年11月开始建设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,到2022年12月30日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正式投产运营,在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领域,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“厦门模式”。
作为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,围绕“末端牵引前端”工作路线,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不仅为垃圾分类处理链条扣上关键一环,也标志着我市可回收物处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,也将有力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减量化、资源化与碳减排行动进一步发展。
- 生产作业车间
- 废弃物的资源再生利用之旅
同时,我市将低值可回收物50吨/日的分拣能力分解下达各区并纳入考评标准,同时增加低值可回收物末端准确率考评,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,进一步健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。
推动建立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实现“变废为宝”
伴随着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投产,厦门市加速落实“双碳”行动,推动建立了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”。
由各区政府部门委托相关企业负责分类收运,低值可回收物采取定时、定点、定线与预约相结合模式,科学规划“公交化”直运线路,定时转运可回收物至专业的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处理。目前,厦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到53%。
先行试点,推动建成规范管理体系
由于种类繁多、成分复杂,分离回收难度高,加工价值低,企业缺乏回收动力,因此曾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规范回收及处理的机制。
近年来,通过开展精细化分类,厦门市让它们变身“低值可回收物”,逐步进入规范管理。通过在生活小区开展低值可回收物收运试点工作,引导居民从源头上做好低值可回收物分类。
从建立规章,到先行试点,厦门做好顶层设计,不断完善管理体系,为形成“分类投放、统一清运、区域分拣、集中处理”的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循环模式和处置机制,一步步打牢基础。
完善配套,资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
围绕“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”目标,抓住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“四大环节”,厦门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、责任清晰、配套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,资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。
2022年,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在厦门市正式投运,日分拣量达50吨。分拣后的物料通过机器人进行质量控制、提高纯度等方法被精细化分拣,最后分别打包压缩后,送往下游再生处理厂家,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积极探索,推进两网融合发展
厦门市大力推进环卫清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“两网融合”,进一步完善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置体系,实现低值可回收物从“垃圾”到“资源”的转变。
厦门市积极探索可回收物领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,为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,保证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利用产业稳步发展。
同时,引导市场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,鼓励各个行业在具体商业模式中提高玻璃、快递包装等的重复使用率,并督促再生资源服务点运营管理实现标准化、规范化、连锁化经营,进一步提高资源化水平。助推垃圾分类减量化、资源化与“双碳”行动实现创新发展。
近期我市各级、各部门积极响应并做好“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”活动,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,持续打造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“厦门模式”。